时间: 2025-04-24 01:5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55:07
回复:指对某人所说的话、所写的信件或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或反应。它是一种交流的基本形式,用于确认接收到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反馈。
回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书信往来中,表示对信件内容的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口语和各种书面交流中。
在许多文化中,及时回复被视为礼貌和尊重的体现。在商业环境中,回复的速度和质量可能影响个人或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回复往往与期待、确认和沟通的连续性相关联。它可能带来满足感(当期待得到回应时)或失望(当期待未被满足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回复来确认朋友的邀请或同事的请求。例如,当收到会议邀请时,我会及时回复确认我的出席。
在诗歌中,回复可以被用来象征对话和交流的循环:
风问树叶,你为何飘落?
树叶回复,为了来年的新生。
回复可以联想到邮件图标上的小红点,或是手机提示音,这些都是现代通信中回复的物理表现。
在不同语言中,回复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reply”和“respond”,法语中的“répondre”。
回复是沟通的核心,无论是在个人还是职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确保信息的传递,还维护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学习语言和进行有效交流时,理解和正确使用回复至关重要。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