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6:36
敕戒(chì ji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敕”和“戒”。
结合起来,敕戒指的是**或权威人士发出的正式警告或告诫,通常用于强调遵守规则或改正错误。
敕戒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描述**对臣子或民众的警告时。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学术研究、历史书籍或特定的法律文献中。
敕字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命令,后来泛指官方的命令或文书。戒字则有警告、预防的含义,两者结合形成了敕戒**这一词汇,强调权威性的警告。
在古代社会,的敕戒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这种权威性的警告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文化和社会意义,尤其是在法律和道德教育中。
敕戒一词给人以严肃、权威的印象,常与法律、纪律和道德规范相关联。它提醒人们遵守规则,避免犯错,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敕戒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法律、纪律或道德问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其概念。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会用类似的方式告诫孩子遵守规则。
在诗歌中,敕戒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庄严的警告或提醒:
古道敕戒声,回荡千年梦。
警示后人行,勿忘初心重。
敕戒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庄严场景,**坐在宝座上颁布命令,官员们肃立聆听。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古装剧或历史纪录片来呈现。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概念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edict”(法令)和“warning”(警告)的组合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敕戒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所蕴含的权威性和警示意义仍然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敕】
(形声。从攴(pū),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敕,诫也。 、 《虞书》-敕天之命。
【组词】
敕晓、 敕谕天下、 敕戒
2.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