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1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15:37
“投冠”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摘下帽子,通常用来比喻放弃官职或地位。这个词汇蕴含了一种放弃权位、回归平民生活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投冠”常用来描绘那些看破红尘、不愿为官的人物形象,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投冠而去”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投冠”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放弃或接受官职的意愿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投冠”有着相似的语义核心。
“投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投冠”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在儒家思想中,虽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逸思想,这与“投冠”所表达的放弃官职、追求个人理想的生活态度相呼应。
“投冠”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文人,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投冠”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常常被那些选择投冠的文人所感动。他们的选择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压力。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投冠”:
投冠归去兮,山水间寻觅,
不为名利缚,心自由飞翔。
在视觉上,“投冠”让我联想到一幅古代文人摘下官帽,漫步在青山绿水间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旋律,伴随着文人归隐的脚步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ign”(辞职),但“投冠”所蕴含的放弃官职、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味更为深远,与西方文化中的“retire”(退休)或“quit”(辞职)有所不同。
通过对“投冠”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使用“投冠”这个词汇,但它所表达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