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9:27
应敌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应对敌人或对抗敌人。在军事或战略语境中,它通常指的是采取措施来对抗或防御敌人的攻击或威胁。
“应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为“应”(应对)+“敌”(敌人),在古代文献和军事著作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敌”与军事智慧和战略规划紧密相关。它体现了古代将领的智谋和勇气,是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战场、英勇的将领和复杂的战略布局。它传达了一种对抗和挑战的情感,激发人们对勇气和智慧的敬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战役或军事策略时,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例如,在观看历史纪录片或阅读相关书籍时,可能会频繁遇到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起云涌的战场上,英勇的将领应敌如神,指挥若定,赢得万民敬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unterattack”或“defend against the enem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对抗和防御的概念是相似的。
“应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军事和战略讨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在相关领域的讨论中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