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4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48:45
溺信: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过度相信或盲目信任某人或某事,以至于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沉溺于信仰之中”。
在文学作品中,溺信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种、信仰或领袖的极端忠诚,这种忠诚往往导致个人忽视现实,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那些盲目追随潮流或权威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溺信**可能被用来分析群体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同义词:盲目信任、极端信仰、迷信 反义词:理性判断、怀疑、批判性思维
溺信这个词可能源自对“溺”字的扩展使用,原本“溺”字多用于水淹没的意象,后来引申为过度或极端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并不广泛,更多是在描述极端或非理性的信仰状态时才会使用。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溺信可能与**极端主义、盲目民族主义或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有关。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个人或群体忽视现实问题,甚至采取极端行动。
溺信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盲目、失去自我和非理性。它可能引发对个人自由和理性思考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度信任,以至于忽视了其他可能更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溺信可以用来描述这种状态。
在诗歌中,溺信可以用来描绘一个人对爱情的极端追求,即使面临现实的阻碍也不愿放弃。
溺信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海或深渊的图像,象征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状态。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沉重的回声,象征着内心的沉重和迷茫。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anaticism”或“blind faith”,它们也用来描述类似的非理性信仰状态。
溺信这个词提醒我们在信仰和信任中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和盲目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
1.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