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9:06
词汇“滫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文献。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滫濯”(xiǔ zhuó)的字面意思是指洗涤、清洗。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形容洗涤衣物或器物的行为。
“滫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社会,洗涤衣物和器物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因此“滫濯”这一词汇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清洁和卫生的重视。
“滫濯”一词给人以清新、洁净的联想,它让人想到清晨的溪边,洗涤衣物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联想可能与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有关。
在现代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滫濯”这一词汇的场合。然而,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历史文化研究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生活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溪边滫濯,衣袂飘飘,清风徐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溪边洗涤的画面,清澈的溪水,妇女们在溪边滫濯衣物,画面宁静而美好。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古筝曲,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滫濯”这一词汇的表达,但都有描述洗涤行为的词汇,如英语中的“wash”、“clean”等。
通过对“滫濯”这一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尽管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丰富表达方式。
1.
【滫】
淘米水。
【引证】
《史记》-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
【组词】
滫瀡
小便。
【引证】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