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6:0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6:09:33
词汇“渝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渝盟”由两个汉字组成:“渝”和“盟”。
结合起来,“渝盟”可以理解为违背盟约或改变盟约的意思。
由于“渝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历史**中某个国家或势力违背了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的盟约。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
“渝盟”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政治或军事上的盟约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法律文献中仍可能出现。
在**古代历史中,盟约是国家间或势力间重要的外交手段。因此,“渝盟”这个词汇可能与古代的政治、军事背景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信守承诺的重视。
提到“渝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背叛、不诚信等负面情感。在个人或集体的层面上,违背盟约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于“渝盟”不是一个日常使用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学、文学创作或法律专业的学中。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渝盟”来描绘一个角色或国家违背了重要的承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或外交场景的画面,其中一方违背了盟约,导致紧张的气氛。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鼓或号角的声音,象征着盟约的破裂。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渝盟”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reak a treaty”或“violate an alliance”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渝盟”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盟约的重视和违背盟约的严重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
1.
【渝】
(形声。从水,俞声。本义:水由净变污,引申为改变,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渝,变污也。 、 《左传·桓公元年》-渝盟,无享国。 、 《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 《宋史》-明誓固在,不可渝也。
【组词】
渝涅、 渝移、 渝节、 渝变
2.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