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0: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20:31:09
易子析骸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交换子女来分食其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端的饥荒或困境,人们被迫采取极端的自救措施。
在文学作品中,易子析骸 常被用来描绘战争、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的惨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它被用来讨论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行为。
同义词:骨肉相残、人吃人
反义词: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易子析骸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次饥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极端的困境。
在文化中,易子析骸** 反映了人们对极端困境的深刻认识。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考验的反思。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人类在绝境中的无奈和悲哀。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富足的生活。
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我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饥荒的年月,
易子析骸,悲歌四起。
人性的底线,
在绝望中被无情揭开。
想象一幅画面:荒凉的土地上,人们面黄肌瘦,眼神空洞,交换着孩子,准备分食。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极端困境描述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但核心的悲惨和绝望情感是共通的。
易子析骸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历史的一个注脚,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易子析骸,厥祸亦巨。
如或固守穷城,不识天命,必使覆巢破卵,~。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国,围困宋国首都半年之久,并准备长久围困下去,宋国人害怕了,宋王派元帅华元只身潜入楚国元帅子反的卧室,挟持子反说宋国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1.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2.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3.
【析】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析,破木也。 、 《声类》-析,劈也。 、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 明·方孝孺《双桂轩铭》-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
【组词】
析木、 析薪
4.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