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43:44
伴声: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伴随着主要声音或音乐的次要声音或和声。它可以是乐器演奏的和声,也可以是歌唱中的和声部分,用以增强主旋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伴声”一词由“伴”和“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伴”意味着陪伴或伴随,而“声”则指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描述和声时。
在音乐文化中,“伴声”是不可或缺的,它体现了音乐的和谐与平衡。在社会交往中,“伴声”也可以比喻性地指代那些在团队或社会中默默支持他人的人或事物。
“伴声”给人以和谐、支持和平静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为他人或主要事物提供支持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将“伴声”比喻为那些在团队中不显眼但至关重要的成员,他们的贡献虽然不总是被看见,但却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伴声”:
在寂静的夜里,
星辰的伴声轻轻响起,
它们不争光芒,
只为夜空增添一抹神秘。
想象一幅画面:夜晚的森林中,月光洒在树叶上,远处传来夜莺的歌声,而背景中隐约可听到树叶的沙沙声,这就是“伴声”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伴声”可以对应为“accompaniment”或“harmony”,它们在音乐领域中的使用与汉语中的“伴声”相似,都强调了次要声音对主要声音的支持作用。
“伴声”这个词在音乐和比喻意义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重视那些默默支持我们的人和事物。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伴声”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伴】
大貌。
【引证】
《说文》-伴,大貌。从人,半声。 、 《诗·大雅·卷阿》。传:“广大。”笺:“自纵弛之貌。”-伴奂尔游矣。 、 《礼记·大学》-心广体胖(伴)。 、 《孟子》-般(伴)乐怠傲。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