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4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46:19
人口素质 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平、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技能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一个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口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程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口素质”的使用有所不同:
“人口素质”这个词汇源于对人口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多的社会和人文因素。
在**,提高人口素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教育改革、健康促进计划等措施来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提到“人口素质”,我联想到的是一个文明、有序、进步的社会形象,它让人感到希望和积极向上。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区和群体的人口素质差异,这让我更加重视个人修养和终身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片土地上,人口素质如春日的新芽,不断向上,向光。”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孩子在图书馆安静地阅读,背景音乐是柔和的钢琴曲,这让人联想到高人口素质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在不同文化中,“人口素质”可能被翻译为不同的词汇,但其核心意义——即人口的综合发展水平——是普遍适用的。
通过对“人口素质”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将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素】
(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素,白致缯也。 、 《礼记·杂记》-纯以素。 、 《礼记·檀弓》-素服哭于库门之外。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组词】
素幭、 素服缟冠
4.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