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4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44:59
词汇“合离草”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经过查询,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植物学术名词,也不是广泛流传的文学或日常用语。因此,对于这个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进行一些基本的分析。
“合离草”字面意思可能是指一种植物,其特点可能与“合”和“离”这两个字有关。在汉语中,“合”通常表示结合、合并,而“离”则表示分离、离开。因此,“合离草”可能指的是一种具有特殊生长习性的植物,比如在某些条件下会合并生长,而在其他条件下则会分离。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它来象征某种结合与分离的主题,或者用来形容某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化或社群中。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确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如果将其视为一种象征,那么同义词可能是“变幻草”或“离合花”,反义词则可能是“恒常草”或“不变花”。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无从考证。
在某些文化或社群中,可能会创造出“合离草”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特定的植物或现象,但这需要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合离草”的情感反应和联想可能因人而异,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变化无常、情感纠葛或是自然界的神秘。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较小。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合离草”作为一种象征,用来表达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或自然界的奇妙变化。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植物,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由于“合离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无从比较。
对于“合离草”这个词汇的理解,我们只能基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象征意义进行推测。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除非在特定的文化或创作语境中。总的来说,对于不常见的词汇,我们的学习和分析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支持。
1.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2.
【离】
(形声。从隹(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离,离黄仓庚也。 、 《易·说卦》-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 、 《颜氏家训》-离则配禹。 、 《诗·邶风·旌丘》-流離之子。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