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37
声色并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或态度非常严厉,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在文学作品中,声色并厉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愤怒或严肃场合下的表现,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发脾气的情景,或者在专业领域中,如法律或教育,描述权威人士的严肃态度。
声色并厉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声”和“色”两个字组成,分别指声音和脸色,而“并厉”则表示两者都很严厉。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声色并厉** 的使用往往暗示着某种冲突或紧张状态。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视为不够圆滑或不够礼貌。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压迫感。它让我联想到权威人士在严肃场合下的严厉态度,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或害怕。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中,我因为一个严重的错误被上司声色并厉地批评,那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实际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声色并厉,如冬日之寒风, 刺骨之言,冻结心房。
想象一个严肃的会议室,人们低声讨论,突然一个声音高亢而严厉,脸色铁青,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声色并厉 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ern and harsh" 或 "severe and unyielding",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类似的严厉和不容置疑的态度。
声色并厉 这个成语在描述严厉态度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声音的严厉,还包括了面部表情的严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色】
3.
【并】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 、 《仪礼·乡射礼》-並行。 、 《礼记·儒行》-並立则乐。 、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 、 《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 、 《诗·齐风·还》-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 《文心雕龙·附会》-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 《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
【组词】
并列;并肩作战;并介、 并夹、 并封、 并心
4.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