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3:41
词汇“潜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潜”可以理解为隐藏的、不显露的,而“符”通常指符号、标记或象征。因此,“潜符”可以理解为隐藏的符号或标记,可能指的是某种不为人知或不易察觉的象征或标志。
由于“潜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潜”和“符”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于特定语境中。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潜符”可能与神秘主义、占卜或古代符号学有关,用于描述那些需要特殊知识或技能才能解读的符号。
由于“潜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讨论或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特定的符号或象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潜符”来创造一种神秘的氛围:
在古老的森林深处,
潜符闪烁着幽光,
引导着迷失的旅人,
穿越时间的迷雾。
由于“潜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隐藏的符号或象征。
“潜符”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隐藏的符号或象征。在文学、神秘学或符号学等领域中可能会有特定的应用。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特定语境中的隐喻或象征。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