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8:25
刻下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此刻”或“现在”。它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即时性和紧迫性,通常用来指示当前的时间点或状态。
“刻下”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刻”指的是时间的划分,如“一刻钟”,而“下”则表示位置或时间上的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刻下”逐渐演变为表示“现在”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刻下”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对时间精确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刻下”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保留了强调时间紧迫性的特点。
“刻下”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迫和现实。它让我联想到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场景,如紧急会议或突发**。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正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突然意识到时间紧迫,我对自己说:“刻下,我必须集中精力,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刻下”:
刻下,风轻轻吹过, 树叶在阳光下闪烁, 我站在这里,感受着此刻的宁静。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时钟的指针正指向某个特定的刻度,强调“刻下”的时间点。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钟表的滴答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
在英语中,“刻下”可以对应为“at this moment”或“right now”,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时间的即时性。
通过对“刻下”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独特用法和情感色彩。这个词不仅指示时间,还传递了一种紧迫感和现实感,对我来说,它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