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30:14
曲肱(qū gō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弯曲手臂。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人休息时的一种姿势,即手臂弯曲,头枕在手臂上。
曲肱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字形和意义在演变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具体的动作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文学作品中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曲肱常与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相联系,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在某些诗词中,曲肱也用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或对现实的不满。
曲肱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沉思的感觉,联想到一个人独自思考或休息的场景。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或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曲肱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遇到这个词汇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古典美的韵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曲肱而枕,梦回古时,
诗酒趁年华,风月无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ing one's head on the bent arm”,但缺乏曲肱这个词所蕴含的文学和历史韵味。
曲肱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有重要作用。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肱】
(形声。从肉,厷(gōng)声。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
同本义 后多引伸泛指洛膊。
【引证】
《说文》。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深衣》支‘胳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注云:‘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二寸。’按:上谓厷,下谓臂匑也。”-肘臂节也。 、 《诗·小雅·元差别》。朱熹集注:“但以手麾之,使来则毕来,使升则既升也。”-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 《论语》-曲肱而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