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2:05
“外乡”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外地、异乡,即指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基本含义是指与自己不熟悉或没有紧密联系的地方。
在文学中,“外乡”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孤独、迷茫或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指代一个人旅行或搬家到的新地方。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社会学,“外乡”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概念,如移民、文化适应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异乡”可能带有更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而“外乡”则可能更中性。
“外乡”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外”和“乡”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乡”指的是乡村或地方,而“外”则表示外部或超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广泛和灵活。
在文化中,“外乡”常常与离乡背井、漂泊他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与城市化、移民和全球化等现象相关。
“外乡”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生活或梦想而远离家乡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适应力。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经因为工作调动而搬到一个外乡,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孤独和新环境的挑战,但也学会了独立和适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外乡”:
在外乡的夜晚,星光稀疏, 我的心随风飘荡,寻找归宿。 异乡的街道,陌生而冷清, 我在梦中,呼唤着故乡的名字。
视觉上,“外乡”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夜景,灯火阑珊,人们匆匆而过。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和偶尔的火车鸣笛声,象征着离别和远行。
在英语中,“外乡”可以对应为“foreign land”或“alien place”,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陌生和远离家乡的感觉。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外乡”的感受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情感共鸣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外乡”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运用,增强我的文化敏感性。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