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5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51:08
夜盲:夜盲是指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视力显著下降的症状,通常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或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功能障碍所致。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夜盲可能被用来象征无知、恐惧或困境。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夜盲可能被简单地描述为“晚上看不清东西”。 专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夜盲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的视觉障碍。
同义词:夜视障碍、夜间视力减退 反义词:夜视良好、夜间视力正常
词源:夜盲一词由“夜”和“盲”组成,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思,即在夜间或昏暗环境中视力不佳。 演变:随着医学的发展,夜盲的定义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在某些文化中,夜盲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幸或诅咒,而在现代社会,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可治疗的医学状况。
夜盲可能引发人们对黑暗、未知和无助的恐惧感,同时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夜盲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通过饮食调整或医疗干预来克服。
在诗歌中,夜盲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内心的黑暗,象征着迷茫和寻找光明的旅程。
视觉:夜盲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画面,模糊的轮廓和微弱的光线。 听觉:夜盲可能伴随着寂静和心跳声,增强了对黑暗的感知。
在不同语言中,夜盲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通常是相似的,即在昏暗环境中视力下降。
夜盲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医学上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在文化和情感层面有着丰富的联想。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相关的视觉障碍,并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
1.
【夜】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 、 《广雅》-夜,暮也。 、 《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夜呼旦。 、 《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辛卯夜,恒星不见。 、 《周髀算经》-夜者阴。 、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 、 《世说新语·自新》-三日三夜。
2.
【盲】
(形声。从目,亡声。本义:眼睛失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盲,目无牟子也。 、 《韩非子·解老》-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 、 《论衡·别通》-目不见青黄曰盲。 、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丁椽,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组词】
盲冥、 盲废、 盲聋、 盲聩、 盲妹,盲女、 盲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