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07:57
“浮白载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饮酒时用笔记录诗文或感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在饮酒作乐时,即兴创作诗文或记录心情。
在文学语境中,“浮白载笔”常用于描述古代文人在宴会或聚会中的文化活动,如诗酒会。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文人雅士的生活或创作状态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惯。
同义词:
反义词:
“浮白载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饮酒作诗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特定文化场景时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饮酒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人雅士常在饮酒时即兴创作,这种文化传统在古代诗词中有所体现。因此,“浮白载笔”这个成语在描述这种文化现象时具有特定的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文雅、闲适的联想,让人想到古代文人在月下饮酒、吟诗作对的情景。它传达了一种文化氛围和艺术创作的自由感。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像古代文人那样浮白载笔,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中即兴创作或表达情感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浮白载笔,
诗酒趁年华。
墨香飘溢,
留下千古佳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文人围坐在庭院中,月光下饮酒作诗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文化氛围的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情景可能用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描述,如英文中的“write under the influence”或“compose poetry while drinking”,但这些表达方式没有“浮白载笔”这种成语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
“浮白载笔”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还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创作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化内涵。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3.
【载】
(形声。本义:乘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载,乘也。 、 《易·暌》-载鬼一车。 、 《诗·小雅·縣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 《史记》-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 《乐府诗集·陌上桑》-宁可共载不。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载公子上坐。 、 清·方苞《狱中杂记》-载以来。
【组词】
搭载;载舟、 载车
4.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