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2:2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2:26:10
刑责: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刑事责任的承担”,通常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因违反刑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涉及到法律上的惩罚、赔偿或其他形式的法律责任。
在不同的语境中,“刑责”的使用有所不同:
“刑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刑”指惩罚,“责”指责任。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固定用来指代刑事法律责任。
在**文化中,“刑责”与正义、法律的严格执行紧密相关。它体现了社会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法律权威的尊重。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严肃、沉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法庭、审判和惩罚。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刑责”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在面对不公时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诗歌中,可以将“刑责”融入对社会正义的探讨:
在法律的铁锤下,
刑责如影随形,
正义的天平,
不容一丝偏颇。
结合法庭审判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刑责”的含义。听觉上,法庭的宣判声或法律辩论的声音也能强化这一词汇的印象。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riminal liability”,德语中的“Strafrechtliche Verantwortung”,虽然表达不同,但都指向刑事责任的概念。
“刑责”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法律体系中的责任和后果,也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正义。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