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39:37
词汇“[前愆]”是一个汉语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前愆”字面意思是指以前的过失或错误。在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指代过去所犯的错误或罪行,尤其是在道德或伦理层面上的。
“前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前”指过去,“愆”指过失或错误。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改过自新”和“悔过自新”,因此“前愆”这一概念在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愆”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反思的,它让人联想到悔恨、自责和希望得到宽恕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并努力改正,可以使用“前愆”来表达这种自我反省和改变的决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前愆”来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如:
月下独酌思前愆,
星光指引向明天。
悔过自新心不倦,
愿以行动证真言。
视觉上,“前愆”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书籍、沉重的锁链或悔恨的表情。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的钟声或忏悔的祷告。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ast sins”或“former transgressions”,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过去的错误和悔改。
“前愆”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指代过去的错误,还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改变的决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