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8:55
“入鲍忘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进入鲍鱼之肆(卖鲍鱼的市场)而忘记了其臭味。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时间久了,就不觉得环境恶劣,或者*惯了不好的事物而不再感到其不好。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在不良环境中逐渐失去辨别好坏的能力,或者在长期的困境中变得麻木不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人*惯了不好的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不再感到不适。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适应性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入鲍忘臭”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环境影响人的深刻认识。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避免被不良环境同化。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不良环境所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久了,可能会对压力变得麻木,不再寻求改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入鲍忘臭,不觉间,心已染尘埃。”
想象一个充满异味的市场,人们穿梭其中,渐渐不再注意到那些难闻的气味,这可以是一个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市场的喧嚣声,人们交谈的声音,逐渐融入其中,不再觉得刺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熟悉产生轻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的意味,即*惯了某事物后,对其评价可能会改变。
“入鲍忘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不被不良环境所同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对环境影响的深刻理解。
故胸驰臆断之侣,好名忘实之类,方分肉于仁兽,逞郤克于邯郸,~,效尤致祸。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鲍】
盐腌的鱼。
【引证】
《孔子家语·六本》-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组词】
鲍舍、 鲍室、 鲍肆
鲍鱼,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腹足纲软体动物,海味珍品,贝壳入药。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臭】
气味的总称。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 、 《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无起秽以自臭。 、 《红楼梦》-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 、 《诗·大雅·文王》。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组词】
乳臭;臭味、 臭败
“嗅”的古字。用鼻子辨别气味。
【引证】
《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嗛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