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0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07:08
“昏聩胡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头脑不清醒,思维混乱,做事不理智。其中,“昏”指昏暗、不明亮,“聩”指耳聋,“胡涂”则指混乱、不清楚。整个成语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不佳,导致行为和决策上的错误。
在文学作品中,“昏聩胡涂”常用来形容反面角色或描述某种混乱的场景,如在历史小说中形容昏庸的君主。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决策或行为,表达对其判断力的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用来描述认知障碍或决策失误的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轻重,如“糊涂”可能更偏向于一时的状态,而“昏聩胡涂”则更强调持续的、严重的状态。
“昏聩胡涂”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人对精神状态不佳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认知障碍和决策失误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对领导者的要求是英明果断,因此“昏聩胡涂”常用来批评那些不符合这一标准的领导者。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也被广泛用于批评任何在决策上表现出不理智的人。
使用“昏聩胡涂”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批评和不满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听者的警觉或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在重要决策上表现出不理智,我可能会用“昏聩胡涂”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表达我的不满和担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星光昏聩,思绪胡涂,梦回故里。”
视觉上,“昏聩胡涂”可能让人联想到模糊的画面或混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嘈杂无序的声音,或是某人迷茫的低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nfused and糊涂”或“dazed and confus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混乱和不清醒的状态。
“昏聩胡涂”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混乱和不清醒的状态,还带有批评的意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准确性。
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聩胡涂。’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聩】
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引证】
《说文》-聩,生而聋也。从耳,贵声。 、 《东坡志林》-蕲州庞君安常善医则聩。 、 《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
【组词】
聩眊
昏聩,不明事理。
【引证】
皮日休《耳箴》-近愚则聩。 、 孔尚任《桃花扇》-开聋启聩。
【组词】
聩聩
3.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
4.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