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5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52:45
“大包大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承担或包揽了大量的工作或责任,通常指超出自己能力或职责范围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过度承担或包揽,可能带来负担过重或难以完成的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大包大揽”常用来描绘那些自不量力、贪多嚼不烂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自量力或过于自信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配问题。
“大包大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过度承担责任的批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谦虚和量力而行被视为美德。因此,“大包大揽”这个词汇常常带有负面色彩,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自信或贪多。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在承担任务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避免过度承诺。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总是大包大揽,结果导致项目延期。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和任务分配的合理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大包大揽,梦想如山,却不知,力*如纸,难承其重。”
想象一个人背负着巨大的包裹,步履蹒跚,这个画面可以很好地诠释“大包大揽”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
“大包大揽”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量力而行,合理分配资源和责任。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个人与团队的能力边界。
樊指导拍拍我的肩,大包大揽地说:‘你就放心吧,保险不会出错。’
他又在~了。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揽】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俱可手揽。
【组词】
揽跋、 揽镜、 揽持、 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