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3:2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3:21:41
“固不可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固得无法穿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物非常坚固,无法被破坏或改变。在比喻意义上,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想、观念或态度非常顽固,不易改变。
“固不可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形容物质的坚固扩展到形容人的思想和态度的顽固。
在**传统文化中,坚固和顽固有时被视为正面品质,如“坚如磐石”、“坚定不移”。然而,在现代社会,过于顽固可能被视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城墙、坚定的信念和不易改变的态度。它可能带来一种稳定和可靠的感觉,但也可能让人感到难以沟通和改变。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非常固执的同事,无论别人怎么建议,他都坚持自己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固不可彻”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固不可彻的城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顽固不化的信念,守护着内心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坚固的古城墙,或者一个坚定不移的人物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石块堆砌的声音,或者坚定有力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mpenetrable”或“unyielding”,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固不可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形容物质的坚固,也形容人的思想和态度的顽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
【固】
(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固,四塞也。 、 《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亦孔之固。 、 《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 、 《楚辞·招魂》-弱颜固植。 、 《吕氏春秋·达郁》-筋骨欲其固也。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 《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 、 《韩非子·难势》-良马固车。
【组词】
固项、 固阴、 固植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可】
4.
【彻】
(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 、 《礼记·燕礼》-司宫彻之士。 、 《礼记·士冠礼》-彻筮席。 、 《礼记·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 《论语·八佾上》-三家者以《雍》彻。 、 《淮南子·原道》-解车休马,罢酒彻乐。
【组词】
彻案、 彻坐、 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