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0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03:34
彰示(zhāng sh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明显地展示”或“清楚地表明”。它强调的是将某事物的存在、性质或意义以一种显著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人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感知。
在文学作品中,彰示常用于描述某种深刻的道理或情感的表达,如“他的行为彰示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书面语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事物的显著性和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彰示可能用来描述法律原则或政策意图的明确表达。
同义词:展示、表明、显露、显现 反义词:隐藏、掩盖、模糊、隐晦
彰示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彰”字意为明显、显著,“示”字意为展示、表明。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彰善瘅恶”之语,意指明显地表扬善行,憎恶恶行。
在文化中,彰示**常与道德、正义等概念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行为或事物来传达某种价值观或社会理念。
彰示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清晰、明确的信息传递,以及对重要事物的尊重和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彰示可以用于描述那些通过具体行动或成果来展示个人或集体价值观的情况,例如通过志愿服务来彰示对社区的关爱。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彰示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哲理的深刻表达,如:
月光下,他的诗行彰示了孤独的美丽, 每一字句,都是心灵的深邃回响。
彰示可以让人联想到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如雕塑或纪念碑,它们通过形式和材质的显著性来传达特定的信息或情感。
在英语中,彰示可以对应于“demonstrate”或“manifest”,虽然这些词在日常使用中更为常见,但它们都强调了某种形式的明显展示或表达。
彰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正式语境的词汇,它不仅用于描述事物的明显展示,还常与道德、正义等价值观相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彰示可以增强语言的正式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彰】
(会意兼形声。从彡从章,章亦声。章,显著;彡(shān),加上修饰。本义:明显,显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彰,文彰也。 、 《广雅·释诂四》-彰,明也。 、 《书·皋陶谟》-彰厥有常。 、 《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 、 《书·伊训》-嘉言孔彰。 、 《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史记·货殖列传》-得势益彰。 、 《世说新语·自新》-何忧令名不彰邪?
【组词】
彰弥、 彰明昭著、 彰著
2.
【示】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显现;表示。
【引证】
《华严经音义》-示,现也。 、 《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 《苍颉篇》-示,现也。 、 《战国策·秦策》-武王示之病。 、 《楚辞·怀沙》-穷不得所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三国演义》-斩使以示威。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组词】
示像、 示疾、 示现、 示贬于褒、 示重、 示问、 示俭、 示优、 示惩、 示怀、 示导、 示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