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09:20
干燥 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缺乏水分或湿度,物体或环境中的水分含量低。基本含义可以是指物质的物理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气候、环境或人的皮肤等缺乏水分的情况。
“干燥”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使用,描述自然环境和物质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干燥的环境可能与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相联系,如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在社会背景中,干燥气候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引发社会问题。
“干燥”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干旱、缺水等,带来一种贫瘠、艰苦的感觉。在情感上,可能引起对水分和湿润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干燥可能与冬季的皮肤护理相关,需要使用保湿产品来维持皮肤的水分平衡。
在诗歌中,“干燥”可以用来形容心情或环境,如“我的心如同干燥的沙漠,渴望一场甘霖”。
视觉上,干燥可能让人想到沙漠的沙丘、枯萎的植物;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干燥地面的沙沙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dry”,西班牙语的“seco”,都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状态的共同感知。
“干燥”是一个描述物质和环境状态的常用词汇,其丰富的语境和情感联想使其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周围世界。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