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40:31
安宁:指平静、稳定、没有纷扰或冲突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描述环境、心境或社会秩序的和谐与平静。
“安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安”和“宁”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稳定”和“平静”。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文化中,“安宁”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和”相联系,强调社会和谐与个人内心的平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安宁”的追求更加强烈。
“安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舒适和放松。它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平静的湖面或是一个人独处的宁静时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后,回到家中感受到的那种安宁和归属感,让我深刻体会到“安宁”的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安宁”:
在喧嚣的都市边缘,
我寻得一片安宁的绿洲,
那里,风轻云淡,
心随叶舞,梦随花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宁静乡村的画面,清晨的阳光洒在安静的田野上,鸟鸣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
在英语中,“安宁”可以对应为“serenity”或“tranquility”,虽然具体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一种平静和和谐的状态。
通过对“安宁”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日常交流还是个人情感表达中,“安宁”都是一个富有深度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和谐与平静的永恒追求。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