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9:36
冬不拉(Dombra)是一种传统的弦乐器,通常有两根弦,形状类似于小提琴,但琴颈较长,琴身较小。它主要用于伴奏歌唱和独奏,是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学中,冬不拉常被用来象征****的文化和传统,以及草原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在口语中,提到冬不拉可能会引起对家乡、传统音乐或特定文化记忆的讨论。在专业音乐领域,冬不拉是研究民族音乐学和乐器学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哈萨克琴(更具体的称呼) 反义词:电子琴(代表现代、非传统的音乐工具)
冬不拉的名称来源于哈萨克语,具体的词源可能与乐器的形状或演奏方式有关,但确切的起源尚无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都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其核心特征和音色保持不变。
冬不拉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音乐表演的工具,也是传承民族历史和故事的媒介。在社会活动中,如婚礼、节日庆典,冬不拉的演奏是不可或缺的。
冬不拉的音乐常常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草原、自由的牧民生活和深邃的民族情感。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宁静、深远和富有诗意的情感体验。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曾有幸在**的一次文化节上听到冬不拉的现场演奏,那悠扬的旋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冬不拉:
在月光下,冬不拉的弦轻轻颤动, 草原的夜,因这旋律而更加深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坐在蒙古包前,手中轻轻拨动着冬不拉的弦,远处的羊群在夕阳下悠闲地吃草。这样的场景不仅视觉上宁静美丽,听觉上也充满了和谐与平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冬不拉的乐器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如吉他的前身鲁特琴在欧洲也有类似的功能和地位。
冬不拉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化的象征。通过对冬不拉的学和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个人情感表达中的独特价值。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