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5:55
“理屈”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理由或论据不足,无法站得住脚。基本含义是指在辩论或争论中,某一方提出的理由不够充分,无法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在文学作品中,“理屈”常用于描述角色在辩论中的劣势,强调其论点的脆弱性。在口语中,人们常用“理屈”来形容某人在争论中处于下风,无法自圆其说。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哲学,这个词用于严谨地分析论点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同义词:理亏、无理、无力、站不住脚 反义词:理直气壮、有理有据、言之凿凿
同义词中,“理亏”强调的是在道德或逻辑上的缺陷,而“无理”则更侧重于缺乏合理的解释或依据。反义词中,“理直气壮”和“有理有据”都强调了论点的充分性和说服力。
“理屈”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理”指的是道理或逻辑,“屈”则有弯曲、不足之意。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用于描述在辩论或争论中理由不足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理”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合理的解释和依据。因此,“理屈”在社会交往和学术讨论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评价论点的质量和说服力。
“理屈”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在争论中处于劣势或失败的情况。它也可能引发对逻辑严谨性和论点充分性的反思,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论据的构建和表达的清晰。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在辩论中因为理屈而感到尴尬的情况。这种经历让我更加重视逻辑思维和论据的准备,以避免在未来类似的场合中再次陷入理屈的境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理屈词穷夜未央,星辰黯淡月无光。” 这里通过“理屈”来营造一种无奈和困境的氛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辩论中低头沉思,面露难色,周围是散落的文件和笔记,象征着理屈的困境。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辩论中的沉默或叹息声,强调理屈时的无奈和无力。
在英语中,“理屈”可以对应为“fallacy”或“weak argument”,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逻辑错误或论点的脆弱性,而不像“理屈”那样强调在争论中的劣势。
通过对“理屈”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辩论和表达中逻辑和论据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帮助我识别和避免逻辑错误,还提醒我在交流中要注重论点的充分性和说服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理屈”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