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2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22:42
捏手捏脚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行动时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被人察觉。字面意思是通过捏紧手和脚的动作来控制声音,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形容人做事非常谨慎,生怕惊动他人。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捏”和“手”“脚”组成,形象地描述了通过控制手和脚的动作来减少声音的行为。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在**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与他人感受,因此“捏手捏脚”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考虑。
这个词汇给人以谨慎、小心的感觉,有时也带有一点神秘或紧张的气氛。
例如,在家庭聚会结束后,为了不打扰邻居,大家可能会捏手捏脚地收拾东西。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月光下,我捏手捏脚,只为不惊扰那沉睡的花。”
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轻轻移动,尽量不发出声音,这种场景可以联想到一些悬疑电影中的镜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p-toe”或“sneak around quiet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捏手捏脚”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在描述特定情境时非常形象和有效。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他人感受和集体和谐的价值观。在学*语言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细腻度和丰富性。
乘他身边伏侍时节,与他捏手捏脚,私下肉麻。
二爷趁空把细姑娘拉在一条板凳上坐着,同他~,亲热了一回。
1.
【捏】
(形声。从手,从土,曰声。本义:用手指将软的东西捻成一定形状)。
同本义。
【引证】
《红楼梦》-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组词】
捏泥人儿;捏怪、 捏素、 捏塑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捏】
(形声。从手,从土,曰声。本义:用手指将软的东西捻成一定形状)。
同本义。
【引证】
《红楼梦》-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组词】
捏泥人儿;捏怪、 捏素、 捏塑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