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7:45
“大败而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战斗或竞争中遭受重大失败后仓皇逃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失败时,没有勇气坚持,而是选择迅速逃离现场,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或羞辱。
在文学作品中,“大败而逃”常用于描述战争场面,强调战败方的狼狈和无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可以是商业竞争、学术竞赛等。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有更精确的定义和使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失败程度和逃跑的狼狈程度不同。反义词则强调胜利和成功的情况。
“大败而逃”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记录中,用于描述战败方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形容其他类型的失败。
在中国文化中,“大败而逃”常常带有贬义,因为它暗示了缺乏勇气和决心。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面对失败时应该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失败和逃避的情景。联想可能包括战场上士兵的恐慌、混乱和无助。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失败,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在个人挑战中放弃。
在诗歌中,可以将“大败而逃”融入描述自然灾害的场景,如“风暴过后,树木大败而逃,留下了光秃秃的土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在战场上溃败逃跑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战鼓声、士兵的呼喊和马蹄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ee in defeat”或“run away in disgrace”,虽然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大败而逃”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表达,用于描述失败和逃避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且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对失败和逃避行为的批判性思考。
那庞集亲自领兵追来,被我姑嫂两个与庞家血战山坡,杀得他兵残将损,大败而逃。
敌人被打得~。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逃】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逃,亡也。 、 《庄子·外物》-许由逃之。 、 《韩非子·喻老》-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于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逃未及远。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脱身以逃。
【组词】
逃闪、 逃越、 逃生子、 逃犯、 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