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4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45:40
撤兵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军队从战场上或占领的地区撤退,停止军事行动,撤回原来的驻地。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军事领域,表示结束战斗或减少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撤兵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撤”意味着移动或移除,“兵”指的是士兵或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保持了其基本含义。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撤兵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和平主义文化中,撤兵可能被视为和平的象征;而在战争文化中,撤兵可能被视为失败或软弱的标志。
撤兵 这个词可能引起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对战争结束的欣慰、对牺牲的哀悼以及对未来和平的希望。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混乱、士兵的疲惫和家庭的团聚。
在个人生活中,撤兵的概念可能与从某个困难或压力大的情况中退出有关。例如,一个人可能决定从一份压力巨大的工作中辞职,这可以比喻为“撤兵”。
在诗歌中,撤兵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转折点或内心的平静:
在战火的余烬中, 我撤兵,放下剑与盾, 寻找内心的和平。
撤兵 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军队有序撤退的画面,或者士兵们疲惫但欣慰的面孔。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军号声、脚步声和战场的寂静。
在不同语言中,撤兵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通常是相似的。例如,英语中的“withdrawal of troops”或“retreat”,法语中的“retrait des troupes”。
撤兵 是一个在军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还与和平、牺牲和希望等深刻主题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性。
1.
【撤】
(形声。从手,(chè)声。本义:撤去)。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组词】
撤酒席;撤火、 撤帘、 撤案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