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0:25
“作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自找死路”或“自寻死路”。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做出极其危险或不明智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生命危险。
在口语中,“作死”常用于朋友之间的玩笑或警告,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赞同或担忧。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鲁莽或愚蠢。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讨论某些行为模式的风险性。
同义词:自寻死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反义词:谨慎、小心、明智
同义词在表达上更加文雅,而“作死”则更加口语化和直接。反义词则强调了避免危险和做出明智选择的态度。
“作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其确切的词源不太明确。它可能源自民间口语,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流行。
在**文化中,“作死”反映了人们对安全和生命价值的重视。它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行为后果的关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表达对朋友行为的关心或警告。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担忧和警示。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顾后果、冒险行事的人,提醒我在生活中要谨慎行事。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作死”这个词来警告一个朋友不要在恶劣天气下骑摩托车,后来他听从了我的建议,避免了可能的危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他作死的步伐,踏碎了星光的宁静。”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悬崖边上冒险行走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告的钟声或警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ing with fire”或“tempting fate”,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风险和不明智的行为。
“作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行为的危险性,还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提醒我谨慎和负责任的重要词汇。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