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05:18
“席面”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宴会或聚餐时摆放食物的桌面,也可以指宴会的场面或氛围。字面意思是指铺在桌子上的席子或桌布,引申为整个宴会的布置和安排。
“席面”一词源自古代的“席”,即铺在地上的坐垫或床垫,后来引申为桌上的布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席面”逐渐成为指代宴会布置和氛围的词汇。
在**文化中,宴会的席面往往反映了主人的品味和对客人的尊重。一个精心布置的席面可以增加宴会的气氛,使宾客感到愉悦和尊贵。
“席面”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温馨、热闹和团聚的场景。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策划一个家庭聚会,负责了席面的布置。通过选择合适的桌布、餐具和花卉,我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温馨而优雅的用餐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席面”: “月光洒在宴会的席面, 银色的光辉映照着欢笑的脸。 每一道菜都是诗的篇章, 在味蕾上跳跃,舞动着夜晚的旋律。”
想象一个装饰精美的宴会席面,可能会有轻柔的音乐背景,精致的餐具和鲜花,以及宾客们的谈笑声,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温馨而愉悦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able setting”或“banquet”,它们也指代宴会的布置和氛围,但可能更侧重于餐桌的具体布置和装饰。
通过对“席面”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宴会布置的描述,也是人际交往和共享时光的象征。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词汇,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席】
(“蓆”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 、 《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 、 《礼记·祭统》注-设之曰筵,坐之曰席。 、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觉时之枕席。 、 清·方苞《狱中杂记》-席地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席地倚墙。
【组词】
席包、 席具、 席户、 席号、 席荐
座位;席位。
【引证】
《孔子家语》-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
【组词】
席舍、 席尊、 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