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5:52
“年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家族关系中,指的是与自己同辈但年龄较小的侄子。在传统**家族文化中,年侄通常是指与自己同辈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且年龄比自己的子女小。
在文学作品中,“年侄”一词可能出现在描述家族关系或传统节日的场景中,如春节时长辈给年侄发红包的情景。在口语中,年**可能会用这个词来称呼比自己子女小的侄子,以示亲切和辈分。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中,这个词可能用于分析家族结构和亲属关系。
“年侄”一词源于**传统的家族文化,强调年龄和辈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或家族关系紧密的地区仍然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关系非常重要,年侄作为家族中的一员,承载着家族延续和传承的责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反映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
提到“年侄”,我联想到的是温馨的家族聚会和长辈对晚辈的慈爱。这个词带有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我的生活中,每逢春节或重要节日,我都会给年侄们准备礼物和红包,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俗,也是表达我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年侄”: 春风送暖入屠苏,年侄欢笑绕膝前。 红包传递情意浓,家族和睦乐无边。
想象一幅画面:春节期间,家中长辈坐在客厅,年侄们围绕在旁,欢声笑语,红包传递,温馨和谐。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悦。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家族关系可能用“nephew”来表示,但“nephew”并不区分年龄大小,而“年侄”则明确指出了年龄较小的侄子。
通过对“年侄”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家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体现了辈分和年龄的关系,也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侄】
(侄为姪的俗字)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
【引证】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 《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 《礼记·曲礼》。疏:“姪是妻之兄女。”-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 、 《国语·周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朱按,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男子称兄弟之子曰从子。-则我皇妣大姜之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
【组词】
侄少爷、 侄儿、 侄儿子、 侄哥、 表侄;内侄;世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