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9:22
词汇“三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道教或民间信仰中的术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三箓”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三种记录或符箓。在道教中,符箓是用于驱邪、祈福、治病等目的的神秘文字或图案。因此,“三箓”可能指的是三种特定的符箓或记录。
“三箓”的词源可能与古代道教的符箓文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可能只在特定的**或学术文献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道教符箓被广泛用于各种仪式和活动中。因此,“三箓”可能与这些传统信仰和实践紧密相关。
对于不熟悉道教文化的人来说,“三箓”可能带来神秘和好奇的情感反应。对于研究者或信徒来说,它可能唤起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和敬畏。
由于“三箓”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术语,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如果遇到,可能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相关**活动时。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三箓”作为神秘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文化深度。
结合道教仪式的音乐和视觉元素,可以想象“三箓”在仪式中的使用场景,带来神秘和庄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由于“三箓”是一个非常特定的道教术语,它在其他文化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三箓”作为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术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的丰富性和神秘性。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信仰。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箓】
古代帝王自称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
【引证】
张衡《东京赋》-高祖膺箫受图,顺天行诛。
【组词】
箓图
簿籍。
【引证】
《新唐书·许世绪传》-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