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2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27:51
印证: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通过证据或事实来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它强调的是通过具体的、可观察的证据来确认或验证某个观点或陈述。
“印证”一词源于汉语,由“印”和“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印”常指印章或印记,而“证”则指证明或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印证”,用以表示通过具体证据来确认某事的真实性。
在中华文化中,“印证”强调的是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这与重视实践和经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通过提供证据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印证”这个词给人一种确信和安心的感觉,因为它基于事实和证据,减少了不确定性。它让人联想到科学、理性和客观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印证”来表达某个**或结果证实了我的观点或预测,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判断是准确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印证了夜的深邃,/ 时光的河流印证了岁月的变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考古发掘的场景,展示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历史记载。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科学实验中的仪器声音,印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在英语中,“印证”可以对应为“corroborate”或“validate”,它们在语义上相似,都强调通过证据来确认某事的真实性。
“印证”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非常有用的词汇,它强调了证据和事实在确认信息真实性中的重要性。在学*语言和表达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印证”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理解。
1.
【印】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 《苍颉篇》-印,验也。 、 《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 、 、
【组词】
印务、 印券、 印佩、 印牌、 印囊、 印曹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