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7:1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7:14:30
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
1、痎疟在中医中指的是一种由瘟疫或异气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寒颤、全身乏力和脉搏紊乱等症状。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气候变化、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
2、中医认为,痎疟属于外感疾病,主要是由于外邪袭入导致正气不足,从而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出现相应症状。
3、治疗痎疟常采用疏散风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和龙胆泻肝汤等,以促进发汗和排除体内邪气。
4、在辨证论治上,痎疟分为表证和里证,表证则侧重于外感征状,而里证则更关注于内部的脏腑失衡,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做出相应调整。
5、痎疟因此与其他许多中医概念有交集,比如与瘟疫、热病等疾病的界定与治疗思路有相似之处,但其特有的发病特征和症状也使其在中医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1、在古代,痎疟被认为是一种由邪气引起的疾病,常伴随有高热和乏力等症状。
2、经过治疗,患者的痎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
3、医生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为痎疟,并开处方进行调理。
4、春冬季节,气候变化频繁,容易导致痎疟病例的增加。
5、中医治疗痎疟时,需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方,以保证疗效。
1、痎疟在中医理论中与其他热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相比较,能够反映中医对外邪入侵理论的深刻理解。
2、关于痎疟的研究,不仅在古代的医学文献中有所记载,现代中医学也逐渐关注到这一疾病的世代变化。
3、在讲究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中,痎疟的症状表现使得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4、对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痎疟,因其免疫力差,更应具体分析其辨证施治的特点。
5、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发现,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的关联,加深了对痎疟病因的理解。
痎疟者,气之邪而发,故气温而热。
痎疟之症,发热恶寒,脉浮者为表。
凡痎疟之病,宜以解表为主,调和阴阳。
痎疟者,病之初,当用温能散之法。
痎疟在外,气血俱虚,寒热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