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5:30
峨冠博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高高的帽子和宽大的腰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古代士大夫或文人的装束,强调其庄重、典雅和高贵的气质。
在文学作品中,峨冠博带常用来描绘古代文人的形象,如诗人在山水间吟咏时的装束,或是官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剧、古装电影或电视剧中,它是一个常见的描述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峨冠博带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一时期的服饰风格。
同义词:衣冠楚楚、冠冕堂皇 反义词:衣衫褴褛、破衣烂衫
同义词中,“衣冠楚楚”强调整洁、得体,而“冠冕堂皇”则更多指外表的庄严和正式。反义词则分别描述了衣着的破旧和不整洁。
峨冠博带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服饰文化。在古代,士大夫和文人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峨冠和博带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古代文人的形象。
在传统文化中,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峨冠博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服饰的重视,以及服饰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峨冠博带给人以庄重、典雅和高贵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气质,以及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和尊重。
在观看古装剧时,我常常被剧中人物峨冠博带的装束所吸引,这种装束不仅美观,也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人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
峨冠博带立山巅,
诗卷轻展对云烟。
墨香飘逸随风去,
千古风流一瞬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站在山巅,手持诗卷,面对云烟。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essed in full regalia”,用来形容某人穿着正式或华丽的服装,显示出其地位或身份。
峨冠博带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服饰风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服饰在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含义。
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1.
【峨】
(形声。从山,我声。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
【引证】
《说文》-峨,嵯峨也。 、 《广雅·释诂四》-峨,高也。 、 《楚辞·惜贤》-冠浮云之峨峨。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明·刘基《卖柑者言》-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组词】
峨然、 峨巍、 峨舸、 峨冠、 峨冕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3.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4.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